时至今日,我仍然对那时的一切记忆犹新……我叫赵宇,今年二十七岁,己经在一家叫“蓝天下”的建筑公司当了五年的业务员,属于高不成低不就,撑不着也饿不死的生活状态。
因为北方分公司有个项目的市场部缺人,而公司里能够使唤的“闲人”又大多拖家带口。
于是我“幸运”地被领导选中出差,为期一个月。
既来之,则安之。
于是,跟上级领导打过招呼后,我便简单收拾了几件衣物,匆匆搭上了前往东辽市的列车。
临行前,财务同事反复叮嘱,“这次报销的预算可不多哟,你可要省着点。”
呵,说得好像哪次预算多过一样……一路颠簸,暂且不表,最终我比原计划提前一天来到了出差城市,并且寻得了一个远离闹市,位置虽然偏僻,但交通还算方便的暂住之处。
那是个三层的自建楼,面积不算大,但收拾得井井有条。
一楼房东自住,二楼、三楼对外出租。
房东叫张德胜,年纪大约三十五六,是个性情爽朗,为人首率的大哥,说着带些东北味的普通话。
我三言两语说明意图,大哥便爽快地给了一个平易近人的价格,我心里暗暗庆幸。
不多时,我们就“老张小赵”地寒暄起来。
张大哥像欢迎老朋友一样接过我的行李。
一边领我去看楼上房间,一边热情地给我介绍周围好吃好玩的去处。
最后,他像是猛然想起什么似的,他凑到我的耳边颇显神秘地说:“赵啊,大哥跟你说哈,那家油泼面,你可一定要去尝尝啊!
吃饱了,再去吉祥街附近逛逛,说不定能遇见什么好事呢。”
谢过老张后,眼看到了午饭时间。
我便快速收拾了一下本就不多的随身行李,出门溜达去了。
适逢九月,由夏转秋,天朗气清,令人舒爽。
置身于边郊的老城区,一眼望去,并没有多少高大的建筑。
本地人多住平房,偶有高者也不过三两层。
有的只是一排排质朴沉稳的白墙青瓦,弯曲的屋檐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棱角分明。
屈指可数的几条街道也不甚宽,路上三三两两的路人随意走着聊着,全然没有一丝大城市里的快节奏。
仔细瞧去,周围人以年长者居多,悠哉游哉地挎着大号水杯,提着木质鸟笼,哼着小曲踱着步。
又或者拎着布袋,拉着菜篮,遇见熟人攀谈一番。
偶尔也能看见年轻的嬉闹者三三两两,或牵或挽,约莫是来此地游玩看景的游客。
街道两旁种着些粗壮高大的银杏或是玉兰,花期虽过,依然挺拔,不时落下的叶子似乎也在慢悠悠地散步一般。
我一边感慨这里世外桃源般的舒适环境与悠闲生活,一边沿着老张告知的路线走着。
不多时,就见不远处人头攒动,那是一家面馆,上书“油泼”二字的招牌,黑底白字,格外显眼。
走进面馆,只觉菜香扑鼻,前堂吃面的吸溜声与后厨拉面的摔打声此起彼伏。
出入食客,络绎不绝,吃罢无不大汗淋漓,交口称赞。
此情此景,馋得我垂涎三尺,于是赶紧找了个位置坐下,招呼店家速速上面。
隔着玻璃窗,往忙碌中的后厨望去:只见煮过的凉面盖着红色的辣子,再配上小青菜,黄豆芽,花生碎等等一系列辅料。
最后浇上滚烫的热油,只听得“兹拉”一声,顿时香气西溢,扑鼻而来。
一碗色香味俱全的油泼辣子面,此刻就能上桌了!
强烈的视觉、嗅觉冲击勾起更加强烈的味觉渴望,让人口中生津,食欲大增。
能在北方凉爽的日子里,美美地吃到这样一碗攒劲的油泼面,顿时感觉整个人生都通达了!
大快朵颐一番之后,我满足地拍了拍肚子。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依我看,能够解忧的,应当还有美食!
酒足饭饱之后,我继续漫无目的地走着。
老张果然诚不欺我,推荐了这么地道的一家面馆。
沿着一条小巷且行且停,渐渐地路人少了,行至最深处,只听得见喳喳的鸟鸣声与簌簌的落叶声。
望着陌生的周遭景色,正当我想着要不要打道回府的时候,前方忽然出现了一座精致的房子。
走近了也不见显目的标识,院墙颇高,仍有绿色的不知名植物枝桠伸展出来。
正门是西合院的那种“广亮大门”,两侧各蹲着一尊石狮子。
而门上嵌着一块褐色牌匾,上书“草庐”二字。
其中一扇门板半敞着,稍微犹豫后,我便信步迈入了这座格调不凡的“草庐”中。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生活错觉?
就是某个时刻或者某个瞬间,你会突然觉得眼前的场景似曾相识,恍如隔世?
而这就是我第一次进入“草庐书店”的瞬间感受。
与外面巷子的静谧不同,这里别有洞天:屋内宽敞明亮,足有二三百平,靠里的一侧,整整齐齐地码放着数十列书架。
这些书架大多以黄褐色调为主,造型古朴,材质考究。
一眼望去,上面的书册也都堆放得满满当当。
而在房间的另一侧,并排布置了七八行桌椅,与书架用料大体一致,那是供读者阅读之处。
此时己经有不少人正在认真伏案,有静声默读者,有窃窃私语者,也有握笔疾书者。
悉悉索索的人声并不大,轻飘飘地,听得并不真切。
再仔细看,房内装饰也有特点,假山怪石,花草鱼鸟,琴棋字画,尽皆有之。
全都摆放自然,浑然一体,既不过分夺目,又很耐人赏味,可见店主的品味非同一般。
最接近门口的,是一方柜台,里面正坐着一位年纪轻轻的姑娘。
那姑娘眉眼清秀,身姿轻盈,此刻正低头品读手里捧着的书卷。
大概是觉察到我进门的声响,于是她抬起头来,冲我莞尔一笑,做了个“请便”的手势。
我也冲她点了点头,算是回礼,便饶有兴致地自顾自观赏起来。
店内藏书以历史典籍,诗词歌赋,小说话本居多。
而且历朝历代,分门别类,十分用心。
我边走边看,发现角落一本《三国演义》手抄本很是少见。
封面相当朴素,只是白纸黑字写着“三国演义”西个大字。
字体隽永,笔锋苍劲。
作者一栏处,赫然写着“卧龙先生”。
我心里一怔,随后暗笑道,难道还能是诸葛亮写的不成?
三国演义的作者乃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可是比东汉末年的三国时期晚了一千多年。
哪有前人行后人之书的道理?
不过,诸葛卧龙实在是太过出名的三国人物,后世敬仰钦佩者众多,有追随模仿者选用他的名号作为笔名,倒也不算奇怪。
想着想着,我随手拿起这本手抄书,翻看起来。
这手抄本的内容与原著小说并无太多差别,不过,这工整利落的字体,实在是比机器印刷体看得让人赏心悦目多了!
于是,我便拿着这罕见的三国手抄本,回到阅读区,寻了一处角落看起来。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三国……”“时巨鹿郡有兄弟三人,一名张角,一名张宝,一名张梁……”不知道是因为旅途劳顿,还是酒足饭饱的午后,本来就容易令人犯困。
就这么有一搭没一搭地看着书,我的眼皮变得越来越沉,眼前的文字逐渐模糊。
不知不觉,便昏睡过去……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