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的临城,正值盛夏,空气中弥漫着潮湿和闷热。
城市的街道上,行人匆匆,车水马龙,仿佛一切都在按部就班地进行着。
然而,在这看似平静的表象下,暗流涌动。
一连串的杀人碎尸案让整个城市陷入了恐慌,市民们人心惶惶,夜晚的街道变得冷清,甚至连警察局的门口都贴满了市民的抗议标语。
临城警察局的会议室里,气氛凝重。
局长李建国站在投影仪前,眉头紧锁,手中的激光笔在屏幕上划出一道红线,指向一张张血腥的现场照片。
“这是最近一个月内的第三起碎尸案,”李建国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凶手的手法越来越残忍,社会影响极其恶劣。
我们必须尽快破案,给市民一个交代。”
会议室里坐满了刑警,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疲惫和焦虑。
于通坐在角落里,手里夹着一支烟,烟雾缭绕中,他的目光紧紧盯着屏幕上的照片。
作为刑警队的资深警探,于通经历过无数大案要案,但这次的案件却让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于通,”李建国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你负责这个案子,有没有什么进展?”
于通掐灭了烟,站起身来,声音沙哑:“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线索。
凶手非常狡猾,现场几乎没有留下任何有价值的证据。
不过,从尸体的切割手法来看,凶手可能有医学背景,我已经派人去调查本地的医院和医学院了。”
李建国点了点头,目光扫过会议室,最后停留在一个陌生的年轻人身上。
那人穿着一件简单的白衬衫,戴着一副金丝眼镜,神情淡然,与周围紧张的氛围格格不入。
“这位是方化,刚从国外回来的心理侧写师,”李建国介绍道,“他将协助我们破案。”
会议室里响起一阵窃窃私语。
心理侧写师?
这在临城警局还是个新鲜词。
于通皱了皱眉,目光在方化身上停留了几秒,心里有些不以为然。
在他看来,破案靠的是经验和直觉,而不是什么虚无缥缈的“心理分析”。
会议结束后,于通正准备离开,李建国叫住了他。
“于通,方化会和你一起负责这个案子,”李建国的语气不容置疑,“你们好好合作。”
于通点了点头,虽然心里有些不情愿,但他知道局长的决定不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