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渐深,城市的灯火逐渐熄灭,唯有高楼间的霓虹还在闪烁着疲惫的光。
电台六楼的录音间里,沈星遥坐在玻璃幕墙后的麦克前,指尖轻巧地划过调音台,调整着背景乐的音量。
她穿着浅灰色针织衫,头发柔顺地垂在肩头,目光平静温和。
“欢迎来到今夜星语,我是沈星遥。”
她轻声说着,声音透过耳麦传出,如月色轻拂湖面,“在这个深夜里,你是否也仰望着天空,寻找属于你的那一颗星?”
她的声音,不疾不徐,却带着一种天然的抚慰力量,像深夜路灯下不动声色的温柔陪伴。
录音室的灯光打在她脸侧,映出一抹温软的光晕。
“今晚,有听众留言说,分手后的每一个夜晚,都像是遗落在宇宙中的星尘,遥不可及。”
沈星遥顿了顿,语调轻柔而真挚,“可我想说,哪怕是再遥远的星辰,也总会在某个夜晚划过你的天际。
它会带走一点黑暗,也留下一点光。”
她的话落下那刻,远在城市另一端,天文馆的后台办公室里,陆辰野正坐在书桌前。
他刚结束一场为中学生准备的星象讲座,摘下白大褂,一身黑色衬衫被星空投影映出淡淡的蓝光。
他长身而坐,面庞清俊,眉眼间透着专注时特有的冷静气质。
他本想随手关掉电脑,手却鬼使神差地点开了收藏的电台APP。
“今夜星语”跳入屏幕,那熟悉的声音再次传来。
陆辰野怔了怔,抬眼看向窗外深蓝的夜空。
室外星海璀璨,但耳边的声音,竟比任何天象都让他沉醉。
他的眼神悄然柔和下来,那声音仿佛为他的孤独夜晚点亮了一束光。
从那晚起,陆辰野便成了这档节目的常驻听众。
他不留言、不点赞,只是默默听着。
有时候在忙完策展文案的深夜,有时候在望远镜旁等待一个星象校准的间歇。
他从不主动靠近情感类的内容,可这个女孩的声音却有种奇特的力量——像他小时候躲在天文馆角落偷偷看星空图谱时,母亲放在手边的那盏暖灯。
某天,市电台与天文馆联合策划了一场主题展览:“夜空下的故事”——将由广播主持与星象研究员共同讲述星座背后的浪漫传说。
在讨论人选时,电台主编轻轻一笑:“如果要选声音最治愈的,当然是沈星遥。”
那一刻,陆辰野的指尖不自觉顿了一下。
他没想过自己会真的见到她,更没想过第一次见面竟是在那片他最熟悉的星幕下。
展览预演那天,沈星遥身穿一袭素白连衣裙,搭着浅杏色针织外套,站在巨大的圆形穹顶下,仰头看向天幕上正在变幻的星座轨迹。
她的侧脸清浅安静,眼神澄澈专注,像极了一颗沉稳却温柔的恒星。
陆辰野站在一旁,第一次看见她的样子,却觉得她仿佛早己在他生活中出现过许多次。
沈星遥也看到了他。
她听过他的名字,在很多策展文案上,在很多采访文字里——这个有点沉默的男人,被同行称为“用望远镜丈量星辰的人”,但没人知道,他也用安静的方式听了她无数个夜晚的故事。
“你就是……沈小姐?”
他主动走过来,语气拘谨,声音低沉。
沈星遥点点头,轻轻一笑,“你就是陆辰野?
我听说你研究星座多年。”
“只是职业需要。”
他顿了顿,又补了一句,“你比声音里还要安静。”
她眼中微微一亮,“你听过我节目?”
“嗯,一首在听。”
他说得很淡,但低头时眼神像落在银河上。
那天的合作讲解很顺利。
她用声音引导着天幕上的星辰,他用数据与传说构建星座背后的意义。
两人一个是浪漫主义者,一个是现实主义者,却在星空下达成了奇妙的平衡。
展览结束,沈星遥走出天文馆时,陆辰野送她到门口。
“你晚上都那么晚才下播,不太安全。”
他忽然开口。
“还好,我习惯了。”
她轻声笑道。
他沉默了片刻,递出一张名片,“如果有事,可以联系我。
虽然我不太擅长安慰人,但……可以听你说。”
她接过那张纸,低头看了一眼,然后抬头看着他,月光洒在她睫毛上,像落在水面的微光。
“谢谢你,陆先生。”
她笑得很轻,却让他胸口一震。
那晚,她回到电台,开播前忽然看了一眼那张名片,心底不知为何微微发热。
“欢迎来到今夜星语,我是沈星遥。”
她在话筒前轻声道,“今天的夜空很美,听众留言说,‘如果星星能听懂人类的语言,那它们一定比我们更懂孤独。
’”她顿了顿,缓缓笑了,“可幸好,星空不是只有一个人。”
那一晚的收听率破了记录。
而在城市另一头的天文馆里,陆辰野听着她的声音,忽然觉得——他不再是一个只靠星辰定位的人了。
他的世界,开始因为一个声音,有了地心引力。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