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云宝小说!手机版

云宝小说 > 军事历史 > 南宋风云录纪录片全集

南宋风云录纪录片全集

兔狲也是吐 著

军事历史连载

金牌作家“兔狲也是吐”的军事历《南宋风云录纪录片全集》作品已完主人公:李昪徐两人之间的情感纠葛编写的非常精彩:我是一个新人历史作但请大家放这本书绝对不是那种无脑类书有逻辑有理有小脑袋瓜不用寄绝对不会让你失在这里我先感谢各位读请先多看几我并不会硬要幽默的去写这段历但通过我的描写你依旧会感到有这并不是我的功而是南唐历史本就栩栩如西十年来家三千里地山凤阁龙楼连霄玉树琼枝作烟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沈腰潘鬓消最是仓皇辞庙教坊犹奏别离垂泪...

主角:李昪,徐温   更新:2025-04-01 14:49:39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我是一个新人历史作者,但请大家放心,这本书绝对不是那种无脑类书籍,有逻辑有理有据,小脑袋瓜不用寄存,绝对不会让你失望。

在这里我先感谢各位读者,请先多看几章。

我并不会硬要幽默的去写这段历史,但通过我的描写你依旧会感到有趣,这并不是我的功劳,而是南唐历史本就栩栩如生。

西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公元九三七年是南唐建立的年份,这一年李煜出生,首到他写这首词,将近40年。

他的时代结束了,父祖的基业也终结了,他不是傻子,也不懂得装傻,他是懂得治理国家的但比武将出身的赵匡胤还是差了不少。

有无数忠臣良将为王朝战死,但一切也难逃国运的终结,唐的气数彻底尽了。

(真正意义上的唐完了)有一个身份寒微的乞丐建立起了一个王朝,尽管他很低调并且他所建立的王朝也只是昙花一现,但足以令人细细品味。

他就是李昪。

那他以唐为国号,那自然也就要扒一扒他的身世了。

爱好历史的读者可能看过《隋唐五代史》,里面对南唐李氏有一个定论:李昪伪造世系,说是唐玄宗第六子永王璘之后。

这一句话中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1、南唐并非唐朝宗室之后,不应将南唐国祚顺在唐朝里。

2、李昪追认的先祖是唐玄宗之子李璘。

在这里我要强调,无论南唐李氏是否为唐代宗室之后,我们也要将它定性成为一个单独的朝代。

为什么?

从唐朝灭亡到南唐建立两者相隔时间足足30年,实在太长了,无论怎么样我们也要把南唐作为一个单独的王朝,不要再跟前面有什么瓜葛,这样也好叙述。

南唐三代亲传:李昪、李璟、李煜。

这三人才是本书的中心。

但写好这三个人物的前提条件是要扫除外部条件。

所以我们探究李昪的祖先,是我们站在他的角度上所追认的祖先是谁。

认为李昪追认的祖先是永王李磷,这来自于薛居正的《旧五代史》。

这是在公元974年到975年修成的史书。

这书够早了吧,可以说是十国灭亡前后脚就修成了。

那我认为(或者更准确的来说李昪他所追认的祖先是谁呢?

)首先说答案:建王李恪。

马令《南唐书》:百官皆请,乃复姓李,改名昪,国号大唐,遂考附属,当吴王恪后,延唐庙,祀高祖、太宗以下,如唐旧典。

这时大家可能会问:诶,这不是吴王恪吗?

你怎么说成了是建王恪?

这个恪,也就是李恪,千万不要弄混淆,他是唐宪宗李纯之子,并非太宗李世民之子。

看史书一定不能只看其中一段,要了解全,一定要刨根问底,请读者大大看后半段:(马令)《南唐书》下文:追尊吴王恪为孝敬皇帝,庙号定宗;超为孝平皇帝,庙号成宗:志为孝安皇帝,庙号惠宗;荣为孝德皇帝,庙号庆宗。

所以世袭应为:李恪→李超→李志→李荣→李昪。

南唐烈祖李昪是唐昭宗龙纪元年(889年生人)。

唐太宗第三子吴王恪619∽653,如果就按最晚的653年生李超,那距离李昪出生的889年足足相差236年。

也就是说三代人中间隔了236年。

如果是宪宗李纯之子李恪那到889年李昇出生不过六七十年。

这个错误很容易混淆没有什么可苛责的。

陆游(就是那个南宋诗人)《南唐书》:姓李氏,唐宪宗第八子建王恪之玄孙。

恪生超,早卒。

超生志,仕为徐州判司,卒官,因家焉。

志生荣。

新五代史也同样写:李昪自己所说(注意这是他自己说的。

)李恪生李超,超又生志,他的祖父李志是徐州判司,李志又生了李荣。

那国号肯定得是唐啊,追赠李格为孝静皇帝庙号定宗,追认曾祖李超为孝平皇帝,庙号为成宗,追认祖父李志为孝安皇帝庙号惠宗,追认父亲李荣为孝德皇帝,庙号庆宗。

新五代史也是有问题的这个我们下一章再说。

那我们现在就来探讨一下,马令、陆游的南唐书与薛居正的旧五代史哪一个可信度更高一些呢?

我认为是南唐书的可信度更高一些,很简单我们可以从当时的人物及社会两个方面来分析。

马令先生的的祖上世居金陵,所掌握的资料以及见闻会更多一些。

薛居正修旧五代史的时间线前面己经提到了是974年。

这个时间南唐正与宋交战还没有灭亡,一首到975年的十一月宋朝军队才攻进金陵城。

所以赵匡胤命他修史的原因政治目的更大:尽快局部统一。

因为在宋朝之前有五代,但是这五代并没有给前朝修史(除了后晋修旧唐书),他现在的目的是快速整合。

时间紧任务重薛居正自然对南唐的史料掌握有限,不允许你磨磨蹭蹭。

本来情况欧阳修是属于私家编史,但是旧五代史资料太乱了,后世王朝一般都用新五代史。

那就会有一些读者朋友们认为,毕竟旧五代史先于他们之前,所以就一定要相信旧五代史。

就南唐史问题而言这个说法也是不正确的。

那是因为还有一批批南唐官场当事人还活着,其中有一个人叫郑文宝。

这人可不一般,他在南唐担任校书郎一职,听这名字大家也能明白这是史书典籍勘误订正的。

他在晚年就是想发挥自己的余热为后人多提供一些南唐的史实。

《江表志》就是他写的。

南唐高祖姓李,讳知浩,生于徐州,他没有首接说李昪是李恪的后人,但是父亲、祖父人名与两版南唐书以及《新五代史》所记载一致。

“父志,祖荣俱不仕”。

(与上面三本史书的还是有出入)最后一点也最首接,那就是墓志铭,这一点可太重要了,而且这墓志铭正是南唐宗室的。

这人就是南唐烈祖之孙、唐元宗之子、李煜之弟:李从谦。

墓志铭己经明明白白地记载了他为“唐宪宗第八子建王李恪之后”。

当然了我再次强调,南唐是一个单独的王朝,要研究的是李昪、李璟、李煜三人。

尽量不要纠结于他们与唐朝有什么关系。

我写这些只是为更好地研究他们三人作铺垫,因为在五代十国时关于李昪的先祖就众说纷纭。

下一章我会为大家详细分析李昪不可能追认李璘的原因。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标签选书

吉ICP备2023002146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