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市级校园辩论赛“下一位,正方三辩——林听夏。”
主持人的声音落下,全场先是短暂一秒的安静,随后是更大的窃窃私语。
“林听夏?
谁啊?”
“听都没听过……是哪一班的?”
“就是那个……图书馆最角落常年坐在固定座位那个女生吧?
话都不怎么说的那种。”
“她也来比赛?
不会吧,能说话吗?”
林听夏站在后台,能听见这些声音,但她没有任何表情。
她拉了拉袖口,深吸一口气,迈步走向舞台中央。
体育馆灯光铺满整块场地,她的影子被拉得很长。
对面反方三辩,是某市重点学校的风云人物,前不久刚拿过省赛一等奖,台风稳健,逻辑精准,被称为“最强三辩”。
而她,林听夏,只是这个普通高中的一名“背景板”学生。
没有社团光环,没有年级第一的名头,也没有朋友在台下为她应援。
但她不需要。
她站在话筒前,轻轻调整麦的位置,声音不大,却清晰温和。
“在我开始之前,想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语言’的边界,究竟在哪里?”
台下安静了几秒。
她抬起头,眼神平静。
“我们今天的辩题是——‘网络暴力是否应该被追责’。
反方认为:网络属于言论自由范畴,伤害很难量化,因此不适合追责。
可我想问——如果一个人因为你的一句‘建议去死吧’,真的跳了楼,你是否还能用‘这是我自由表达’作为免责理由?”
第一句就重了。
场下窃窃私语声顿止。
林听夏转头看了反方三辩一眼,语调依旧不紧不慢:“对方辩友强调‘受众的心理素质决定伤害是否成立’,将‘伤害感受’推回给被害人。
但我要提醒你——感受从来不是主观幻想,而是实际的心理后果。”
“你骂一个人是废物,他可能关掉手机去写作业;也可能关掉手机,选择从六楼一跃而下。”
“你没有能力预测别人的反应,就没有资格假装无辜。”
一排评委面面相觑。
林听夏环顾全场,语调加重一分:“在现实中,我们知道打人要负责;那么在网络上,语言作为攻击手段,就可以被‘隐身键盘’豁免一切吗?”
“我们不反对言论自由,但自由的底线,从来不是你的情绪,而是别人的尊严。”
“当你用恶意编织段子、截图、嘲笑、辱骂,把一个人逼得无处可逃时,你己经不是在‘表达’,而是在参与一场慢性谋杀。”
短短五分钟,她把伤害的界定、自由的界限、法律追责的可行性,从心理学、传播学、社会效应三重角度展开,层层推进、字字落点。
没有吼叫,也没有咄咄逼人。
就像用绸缎包着一把锋利的刀,一圈一圈拆下来,露出冷静而锋利的锋刃。
最后一句,她语速慢了下来:“我不是为了沉重这个话题而来,而是希望今天之后,我们不再用‘我只是说说而己’,作为我们对他人痛苦的免责理由。”
话音落下,全场寂静三秒。
然后,掌声爆发。
那是林听夏第一次,在台上站得这么首、说得这么清楚。
她知道自己说得很好,不需要别人告诉她。
但她没看到——在观众席靠后的区域,有个男生抬起头,难得正眼看向台上。
沈执。
高二(1)班,文学社社长,全年级语文平均最高分保持者,几乎是“所有人都知道”的存在。
但他此刻的目光却是第一次,这么认真地落在林听夏身上。
“她谁啊?”
身边的纪亦小声问。
沈执没有马上回答。
他还在回味林听夏说出那句“自由的底线,从来不是你的情绪,而是别人的尊严”的语气。
不咄咄逼人,却把人逼进了深思。
“我好像在图书馆见过她。”
沈执开口,“总是在最后一排的那个座位,下午五点一到就会收书走人,习惯动作快得像在计时。”
“你记得真清楚。”
“她很安静,但动作很有节奏感。”
沈执说完这句,自己也愣了愣。
——他什么时候开始注意这种事了?
辩论赛结束后,他在后台碰到了林听夏。
她正抱着资料走出通道,背影清瘦,步伐平稳。
沈执没有打招呼。
但他低头打开手机,点进了他们年级群——看到十几条消息刷着:“天呐,林听夏是不是开挂?”
“她以前说话都不带表情的,怎么今天那么炸?”
“听说她稿子是自己写的,一稿都没改!!!”
沈执笑了一下,低声念出那句话:“她不是突然发光,只是今天我们刚好看到。”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