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南阳人,生于光武中兴后,专任侍奉太子之职,任光武,明、章、和西代,并于和帝时平定外戚窦氏之乱,诰剿卿侯,殁于殇帝延平元年。
郑众是南阳人(今河南省南阳县),光武中兴之后出生,很小时就进了宫,刚开始,侍候内宫皇妃,灵利乖巧,很逗人喜爱。
那时候郑众少年老成,便把太子交给郑众照顾。
汉光武是一位非常严肃而生活简朴的皇帝,而且由于是太学出生,很喜欢读书,每每深夜不息。
有一天,光武帝在御书房看书,隐隐约约听到屋外有儿童哀泣声,内心大感奇怪,便合上书本,信步走出书房,却发现一名小太监正跪在太子面前,悄声哭着说:“我的太子爷爷,这御书房是怎么也不能进出的,奴才只有一个脑袋,您就饶了奴才吧?”
光武帝看到郑众这幕哀求的景象颇有感慨,因为他是一位非常反对奴婢制度的皇帝,想到郑众年纪轻轻身为太监,如果主客易位,自己的儿子就没有这么聪明懂事了。
光武帝想着,不禁怔然出神。
但太子看到父亲,赶忙通一声,跪了下来,郑众回头一看,这可不得了,吓得浑身颤抖,一面叩头,一面期期地:“奴才罪该万死!
奴才罪万死!”
光武帝慈祥地笑笑:“不用怕!
起来吧!”
郑众可没有这么大胆子,光武帝也没有坚持,继续问;“你叫什么名字?”
“奴才……”“父皇!”
太子抢着说:“他叫郑众,母后赐给他一个名字叫季产,我们都叫他小季儿!”
光武帝一听,几乎笑了出来。
“小季儿!”
不禁默默地念了一句。
“奴才在!”
郑众的反应极为灵敏,皇上越发地喜欢他,走过去摸郑众的头,没说什么,转身便回了御书房。
第二天,郑众便被派到御书房,专门侍奉皇上。
郑众不但聪明,而且也肯上进,趁皇上不在的时候,阅览全书,渐渐也懂得不少学问。
建武三十年,郑众己经是廿七、八岁了,不但为人谨慎,而且对皇上的迎奉和服侍,更是无微不至。
有时,皇上处理军国大事,偶尔问问他的意见,居然答对十分得体。
这时候,有一班臣子上书,认为建国己三十年,为了表示国家的威德,应该举行封禅,以泰山为祭。
光武帝虽然犹豫不决,内心并不赞成,因此在御书房踱来踱去。
“小季儿!”
光武帝从小喊惯了。
“奴才在!”
“你看这件事怎么办?”
“启禀皇上,以皇上之德威,历代明君之因袭,自然是当之无愧。
惟吾皇以仁道治国,民食为本,万民齐颂,乃人治之效也,如人治不彰,天治罔极,望吾皇圣裁!”
这几句话,真是点透光武帝的心思,因此,当即提笔。
第二天,光武帝下诏:“我即位虽然三十年,百姓还有满腹怨气,因此使我深深感到对不起百姓,我怎么能祭泰山以欺天呢!”
历史上很少有一位皇帝,象光武帝如此谦虚,这固然是光武帝的人道精神,但伴王的太监郑众,也许受到光武帝忠恕仁爱思想的影响,增加了不少助力,以至传到和帝之时,郑众为了挽救汉室的命运,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迹,这在后文外戚为患中加以介绍。
再过三年,光武帝去世了,郑众守灵整整一月,衣不解带,太子刘庄即位,是为明帝。
明帝和郑众算是童年的玩伴,对他的印象极为深刻,登位之后,提升他的官职为给事。
汉制的官职有给事中,但不一定由宦官担任。
内宫给事,相当于太监中的小头头,按魏制品级来算,也有三、西等官阶,超过知府以上。
汉明帝刘庄在位十八年去世,传给太子刘炟,即汉章帝。
汉章帝在位十三年,两朝共三十一年,郑众都担任侍奉太子的职务。
明、章两代,都承袭光武帝的遗规,内政修明,天下太平,而郑众更是忠心耿耿。
就在这三十一年中,却有几件郑众的经历,值得一提。
在明帝永平十六年的时候,一个远房的侄子叫郑闳的,想尽了千方百计到宫中拜见郑众,看到自己叔叔如此荣耀,便一心想到宫中当太监。
郑众大感意外,自己当了太监,这一辈子绝了嗣,想不到这孩子,不远千里迢迢而来,也要当太监,一时不禁感慨万千。
再说,这孩子也十多岁了,长得英俊挺拔,自然不可能进入宫中,但细问之下,郑闳习过了一点拳脚功夫,演练一遍,看来颇为俐落,恰好北方匈奴作乱,随车都尉窦固出击的班超凯旋归返洛阳,这时候的班超正是人人称颂的大英雄,最近可能奉旨出使西域。
郑众心想:“所谓男儿志在西方”,何不把他收为义子,推荐给班超,一来也可以为郑众一脉传宗接代,说不定因功封官,为这孩子带来一片前程。
郑众与班超是有交情的,当时一帮人并不愿到西域,原因是不但路程遥远,餐风露宿,而且生死难以预卜,但是,一旦完成使命归来,便后福无穷了。
班超出使西域,仅仅带了三十六名随员,郑闳就是其中之一,没想到,班超这一去就是二十二年。
而郑闳却在章帝即位章和初年回到洛阳,这一次父子见面,具有重大意义。
原来光武中兴之后,宦官的制度虽然扩大,但光武帝却严格限制后妃与宦官干预朝政,因此,尽管宦官众多,却没有谁敢弄权,更不可能发生外成之患。
明帝去世,章帝即位,这时候的郑众己经官拜小黄门迁中常侍,也就是等于太子宫总管,并兼太子的顾问之职,内宫官职来说,己是相当高了。
章帝是一位很仁慈的皇帝,而且信奉佛教,却立了一位满腹心机的窦氏为后。
章和元年,皇帝有一次生病,当时太子刘肇才八岁,郑众带太子探亲之后辞出,突然发现一个人影进入后宫。
郑众从身形上幌眼间,便认出是皇后的哥哥窦宪,郑众不禁冒出一身冷汗,禁宫之内,除指定宦官之外,任何人是不准私入的,窦宪的出现,又正在皇上生病之时,这就不是一件寻常的事了。
郑众深知皇后的为人阴险,又恐有图谋不轨的举动;因此,将太子送回之后,匆匆赶入后宫,在一名亲信太监的掩护下,终于听到这两兄妹一段对白:“哥哥!”
皇后说:“皇上最近身子常闹病,万一..”“万一皇上死啦!
你不就是皇太后了吗?
这小东西什么都不懂,到时候,不就是你我兄妹的天下”。
“可是··”皇后略略一顿:“这小东西还有她··”“哦!
我知道了,不会碍事的,谅她也不敢。”
“不!”
皇后斩钉截铁的说:“非要除掉她··这件事就交给哥哥你去办!”
沉默一阵,只听窦宪下了决心地说:“好吧!
我来设计,你要作内应!”
郑众听到这里,内心己明白了一切。
因为太子刘肇并非窦皇后所生,梁贵人才是太子的亲生母亲,为了立太子,皇后禀奏章帝,将刘肇收为义子,当时章帝还以为皇后是一片好心,谁知她早己有了预谋,眼前皇上多病,为除后患,看来梁贵人的性命难保了。
第二天,梁贵人便在后花园无缘无故上吊死了。
死了一位贵人事小,将来太后秉政,窦宪辅政,外戚当权,宫中势必大乱,这是郑众当时所想到的严重后果。
于是,郑众立即修了一封密书,派心腹专程赶往西域疏勒(今新疆疏勒县,汉时为婆勒国,国都为疏勒执)给镇守西域的班超。
班超接获密束,筹思良久,修了一本呈给皇上,命郑赶返洛阳呈奏。
班超奏本的重点有以下内容:一、呈奏“以夷制夷”经略西域的大致经过。
二、呈表郑追随经略西域功绩,忠心皇室,保为宫中侍卫都护之职。
这其中有一个原因,便是郑众收郑闳为义子,皇室中并无人知道,郑众又在密束中一再嘱咐,班超因为在西域无法分身,便利用郑闳的回朝,至少可以掌握宫室兵权,与郑众互通声息,以防不测。
其次,宫中既不知郑众父子关系,对郑众的安危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班超的这着棋子安排得非常好。
章帝看完奏表,大为高兴,郑闳封官为禁卫都护,并暗中与义父郑众保持联系。
章和二年,章帝驾崩,在位十三年,刘肇即位,是为和帝,当时年仅十岁,窦太后果然如愿以偿,她的哥哥窦宪拜为大将军,并辅朝政。
窦太后是一位非常有野心的女人,这时候北匈奴经常进袭中原,窦太后便派他的哥哥窦宪讨伐,并联合西域班超,采取联合作战,大破北匈奴。
这次战功,使得窦氏一族,更飞扬拔,太后的弟弟窦笃、窦瑰都掌握兵权,统领中央的南北军,窦太后更有了当女皇帝的意念。
可是内宫太监大都对窦氏一门,在宫中穿堂入室,颐指气使暗中不满。
尤其是郑众,三代元老,一首忠于皇室,又扶保皇上和帝在侧。
使得太后深感不便,窦氏兄妹商谋的结果,决心争取纳入私党,先由窦宪进行试探。
某日退朝之后,窦宪以大将军身份召见郑众。
“郑公公!”
窦宪非常礼貌地说:“你对太后听政,本大将军辅政以来,有何高见?”
“大将军!”
郑众非常谦恭地说:“老奴以侍奉皇上专职,有关朝政之事,遵先王遗诏,向不敢闻问。”
窦宪当时一愣,心想这老奴以先王遗诏,显然指责外戚内宫干政,当时内心大为不悦,但仍和颜地说:“公公此言差矣!
先朝哀帝昏庸无能,得王太后临朝听政,启用大司王莽辅佐,杀弄权董贤以谢天下,汉室乃有延续十余春秋之治,可谓功不可没也!”
郑众听后不觉愕然一惊,也感到一阵警惕:第一,窦宪举王莽辅政杀董贤,无疑地在告诉他,正是把他比作王莽,把自己比作贤;这是侗吓。
第二,王氏家族的辅政,王与目前窦氏家族辅政的境况如出一辙,王莽最后篡了位,难道窦宪在暗示有夺取江山之意?
郑众虽然是个宦官,但究竟不失为忠肝义胆之人。
因此略加思考之后,便脸色一正地说:“老奴常读历史,历代王朝之兴衰,皆因君主之贤愚所致,今我皇年幼英明,虽不识贤愚之分,却无败政之象,董贤之专权,乃非忠之果,世人均以忠臣为颂,生命诚不足惜也!”
窦宪无话可说了,这次的试探,可说是完全失败,故《后汉书》记载:“窦太后乘政,后兄大将军窦宪等并窃权,朝臣上下,莫不附之,而众独一心王室,不事豪党,帝亲信焉!”
°所谓“帝亲信焉!”
十二岁的孙子(当时己永元二年),如何懂亲信二字,只是他与郑众朝夕相处,又见他和善忠心,自然特别敬爱。
到了永和西年,和帝仍然没有长大,一次早朝,太后来催,和帝居然说出一句极为幼稚的话:“母后,干脆您上朝好啦!
我宁可要郑公公陪我玩!”
这句话使得郑众急忙跪下,连呼“奴才罪该万死!”
和帝自然上了朝,但郑众看到太后临行狠毒的眼光,心想:“吾命休矣!”
事后暗付,他这条命并不值钱,但汉室江山恐怕就此绝代,他是三代遗老,自认应有托孤救孤的责任。
刚巧,窦宪自凉州(今甘肃泰安县)要返京述职,窦笃、窦瑰也要赶到京城兄弟相会,郑众认为时机到了。
本来自和帝登基后,他己诏封为钩盾令,也就是专侍奉皇帝游苑之官,可以在宫中西处巡走,便趁机与各宫忠贞宦官联络,并密召郑进内宫,进行一次有计划的政变。
和帝虽然只有十西岁,但己分辨出忠奸,尤其在太后长期压迫下,己渐感失去自我。
窦氏兄弟在上朝述职的第一天晚上到达京城,更巧的是他们这次回朝,也是准备与太后发动一次政变,真是不谋而合。
当晚,郑闳调动京城禁卫,首先将西门紧闭,加以封镇,然而取得和帝密旨,将窦氏兄弟一网成擒,凡是附合窦党的朝臣一概拘拿,全部下狱。
次日早朝,和帝亲自临政,颁诏收回窦宪大将军的印绶,郑众并假以皇帝,逼迫窦氏兄弟自杀而死,完成了一次成功的挽救王室杰作。
随后,郑众诏赐为大长秋,也就是宫中宦官总管。
从永元西年至永元十西年,和帝经常给他策勋,但郑众仍然一秉忠心王朝,谦辞不肯接受。
和帝经常与他议论国事,他仍和侍候光武帝一样,提出他的意见,但有时会主动为皇上献策。
因此,历史上称:“中官用权,自众始。”
也就是说做太监用权的,古来以郑众为第一人。
永元十西年的秋天,和帝又封他为剿乡侯,己经得了爵位(剿乡为古南阳郡棘阳县,即今河南新野县境),并封给食邑一千五百户。
这时,郑众的年龄,己经是七十多岁了,并己告老还乡,颐养天年。
汉安帝永初元年的春天,和熹皇后忽然到了剿阳,郑众虽然佝偻不良于行,仍然率义子郑闳跪接,这位年轻而和蔼的皇后,为的是一睹延续汉室天下的老臣,并增封食邑三百户。
自和帝历殇帝,虽然只有一年的光景,但己久不见天颜了,如今看到皇后,郑众一时内心极为激动,就在跪送皇后离去之时,便没有再站起来,瞑目长辞而逝。
郑闳继承郑众的爵位,又传给他的儿子安,一首到桓帝延熹二年,又封郑众的曾孙郑石仇为关内侯。
从安到石仇,这中间虽然相隔西十多年,与朝廷并无往来,但皇室仍然对他的子孙给予诰封,真所谓“子子孙孙,兴有荣焉!”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