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老相机与邀请函林宴擦拭着老式徕卡相机的取景器时,那封没有邮戳的信就躺在工作室门口的地板上。
信封是罕见的桑皮纸,用朱砂写着他的姓名和地址,字迹工整得像印刷体。
"民俗摄影大师林宴亲启"——落款处画着个简陋的村庄简笔画,旁边标注"青槐村"三个字。
拆开后,信纸散发着淡淡的草药味:“诚邀阁下于癸卯年七月十五(公历8月30日)莅临本村拍摄民俗风貌。
本村完整保留1943年建筑格局与生活方式,可为阁下提供绝佳创作素材。
酬金五万元整,需停留至次日黎明。
随信附车票一张,恕不接待自驾来访者。
——青槐村村民理事会”信纸背面用红笔画着复杂的路线图,最下方印着行小字:"务必携带胶片相机,数码设备无法记录本村实景。
"林宴把玩着信封里掉出的老旧汽车票。
作为专攻民俗摄影的自由摄影师,这类邀约不算稀奇,但日期和条件着实古怪——中元节当天,还必须用胶片机。
"搞什么神秘主义..."他嘟囔着,却已经打开地图搜索"青槐村"。
搜索结果只有一条2004年的论坛帖子:《有没有人知道雾山深处的青槐村?
》,点进去显示"该帖已被删除"。
窗外的雨滴打在相机包上,林宴突然想起祖父临终前的话:"别拍三种东西——午夜的镜子、没有倒影的人,还有...中元节的请柬。
"他摇摇头甩掉这个荒谬的联想,开始往包里装胶卷。
五万块够他半年开销了,更何况这种原始村落确实是难得的题材。
出发那天,长途汽车在盘山公路转了四个小时。
乘客陆续下车,到最后只剩林宴一人。
司机是个沉默的中年人,在某个没有站牌的路口突然刹车。
"前面车开不进去了。
"司机指着雾气弥漫的山路,"顺着这条石板路走二里地,看到槐树就右转。
"林宴道谢下车,发现司机看他的眼神活像在看死人。
"那个..."司机突然摇下车窗,"要是看到穿红衣服的小孩,千万别跟他说话。
"没等林宴追问,客车已经绝尘而去。
第二章 错位的村庄石板路尽头立着棵三人合抱的老槐树,树干上钉着块斑驳的木牌:"青槐村,始建于明万历年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