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中涉及的一切医术描写,均为作者通过查阅典籍、参考现代医学资料整合所得。
但医学知识博大精深且不断发展,实际诊疗需专业人士指导!
请读者切勿模仿书中内容进行自我诊断或治疗,以免造成严重后果。
希望大家理性看待文中医术描写,将阅读重点放在故事本身,享受阅读乐趣。
故事开始——民国十六年,青石巷口的梧桐叶正随着秋风簌簌飘落,“明月中医馆”的朱漆匾额在斜阳下泛着暖光。
左星辰身着月白长衫,袖口沾着几星朱砂,正低头研磨一味虎杖,药碾子与石钵碰撞发出细碎声响。
傅明月抱着一摞问诊记录从内室出来,月白旗袍下摆扫过门槛,腕间银镯叮当作响:“师兄,东大街的陈嫂又送来了腌雪里蕻,说是上次开的止咳方救了她儿子的命。”
中医馆不大,三进院落被收拾得井井有条。
前堂摆着紫檀木药柜,一百零八个抽屉里藏着百草精华;中堂悬着“妙手回春”的金匾,是城郊李员外送来的谢礼。
后院的药圃里,当归、芍药、忍冬在暮色中舒展着枝叶。
每日天刚蒙蒙亮,医馆门口便排起了长队,有裹着小脚的老妇人,有穿学生装的青年,还有被父母抱在怀里的孩童。
那日,城西绸缎庄的周老板抱着女儿闯了进来。
小姑娘脸色青灰,牙关紧咬,喉间发出嗬嗬的喘息声。
傅明月伸手探脉,指尖微微发颤:“是急惊风!”
左星辰早己抄起银针,在酒精灯上快速燎过,精准刺入百会、人中、合谷诸穴。
随着银针捻动,小姑娘的睫毛突然颤动,哇地吐出一口黑痰。
周老板扑通一声跪地,金表链在灯光下晃出刺眼的光:“左神医!
傅姑娘!
大恩大德……”可是战火的阴霾迅速席卷这座原本安宁的城市,炮弹的轰鸣打破了往日的平静。
昔日人来人往的青石巷,如今弥漫着刺鼻的硝烟,残垣断壁随处可见,凄厉的哭喊与警报声交织回荡。
“明月中医馆”那朱漆匾额虽还高悬,但也布满灰尘,摇摇欲坠。
清晨,医馆刚开门,便涌进了一群神色慌张的人。
为首的是一位中年男子,满脸焦急,身后跟着几个担架,上面躺着受伤的士兵。
“大夫,求求你们,救救他们吧!
仗打得太惨了,西医那边都没办法了!”
中年男子声泪俱下。
左星辰和傅明月连忙将伤者抬进医馆。
看着那一个个血肉模糊的身躯,枪伤、刀伤交错,伤口己经开始溃烂,散发着令人作呕的气味。
傅明月的眼眶红了,她强忍着泪水,和左星辰迅速投入救治。
然而,面对如此严重且复杂的伤势,他们虽医术精湛,却也渐渐感到力不从心。
止血的草药敷上去,鲜血依旧汩汩流出;调理气血的药方,在这些濒临死亡的躯体上,仿佛失去了效力。
一整天,左星辰和傅明月都在忙碌,可最终还是有几位士兵没能挺过去。
夜幕降临,医馆内一片寂静,只有角落里传来伤者微弱的呻吟。
左星辰和傅明月疲惫地坐在椅子上,心中满是无奈与自责。
“师兄,难道我们学了这么多年的医术,面对这些病人,真的就无能为力了吗?”
傅明月的声音带着哭腔。
左星辰握住傅明月的手,坚定地说:“师妹,我们不能放弃。
或许是我们的医术还不够,一定有办法能救他们的。”
就在这时,医馆外突然传来一阵剧烈的爆炸声,震得门窗嗡嗡作响。
两人对视一眼,心中涌起一股不祥的预感。
最新评论